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 | 授课教师:司业佳(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)
授课对象:高一学生 | 课时安排:1课时(45分钟)
本章作为高中数学的预备知识,以义务教育阶段“等式与方程”为基础,构建“不等关系”的研究体系,承担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核心任务,其内容框架与教学价值如下:
| 章节内容 | 核心目标 | 教学价值 |
|---|---|---|
| 3.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| 类比等式性质,归纳并证明不等式性质 | 全章理论基础,培养逻辑推理素养 |
| 3.2 基本不等式 | 探究几何背景、证明方法及最值应用 | 连接代数与几何,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|
| 3.3 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 | 用二次函数整合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 | 体现数学整体性,为后续函数学习铺垫 |
根据《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(2017年版2020年修订)》,本章通过“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”的对比,帮助学生完成:
| 维度 | 具体表现 | 教学应对策略 |
|---|---|---|
| 优势基础 |
1. 已掌握不等式基本性质、基本不等式及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; 2. 具备初步探究能力,能运用不等式解决简单问题; 3. 思维活跃,对现实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兴趣较高。 |
设计开放性问题,引导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|
| 认知不足 |
1. 代数证明经验欠缺:难以正确运用性质证明新不等式; 2. 思想方法深化不足:对函数思想、数形结合思想理解套路化; 3. 结构把控薄弱:应用基本不等式时,难寻突破口且忽视取等条件。 |
1. 提供多维证明路径(作差法、分析法等); 2. 用动态图像(GGB)具象化函数思想; 3. 归纳“一正二定三相等”口诀,强化结构分析。 |
| 目标维度 | 具体内容 | 对应核心素养 |
|---|---|---|
| 知识与技能 |
1. 从现实情境抽象不等式,能用数、形两种角度证明; 2. 掌握基本不等式及推论,能求简单最值; 3. 用函数观点统一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。 |
数学抽象、数学运算 |
| 过程与方法 |
1. 经历“猜想—证明—探究”过程,体会多元解题路径; 2. 提炼类比、数形结合、转化与化归思想。 |
逻辑推理、直观想象 |
|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|
1. 了解赵爽弦图、《几何原本》的数学文化价值; 2. 类比二元不等式提出n元猜想,培养创新意识; 3. 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数学探究热情。 |
数学文化、创新意识 |
| 类型 | 具体内容 | 突破策略 |
|---|---|---|
| 教学重点 |
1. 从现实情境抽象不等式并完成多维证明; 2. 用函数观点建立方程与不等式的联系; 3. 掌握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。 |
1. 以“接力跑情境”为载体,分步引导抽象与证明; 2. 用GGB动态展示二次函数与方程、不等式的关系; 3. 归纳“条件变形—结构匹配—取等验证”三步法。 |
| 教学难点 |
1. 代数证明的逻辑严谨性(如分析法的书写); 2. 函数思想的深化(避免解题套路化); 3. 基本不等式的结构识别与条件把控。 |
1. 提供证明模板,对比学生作业纠错; 2. 设计“静态不等式→动态函数”转化问题; 3. 用“错题案例”强化“一正二定三相等”的重要性。 |
情境引入: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(苏超)火爆出圈,某单位举办接力跑活动:两人一队跑完1km,两种方案可选:
设甲速度为 \(v_1\),乙速度为 \(v_2\)(\(v_1 \neq v_2\),均为正数),引导学生思考:
问题1:直觉判断,哪种方案总时间更短?
问题2:用含 \(v_1\)、\(v_2\) 的不等式表示你的猜想。
设计意图:从现实情境抽象不等关系,体现“数学源于生活”,为后续模型建立铺垫;渗透物理“路程-速度-时间”关系,实现学科融合。
师生活动:
\[ \frac{1}{2}\left(\frac{1}{v_1} + \frac{1}{v_2}\right) > \frac{2}{v_1 + v_2} \quad (v_1, v_2 > 0,\ v_1 \ne v_2) \]
设计意图:完成“现实问题→数学模型→核心知识”的转化,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。
问题3:如何证明 \[ \frac{1}{2}\left(\frac{1}{v_1} + \frac{1}{v_2}\right) > \frac{2}{v_1 + v_2} \](\(v_1, v_2 > 0\) 且 \(v_1 \ne v_2\))?
师生活动:引导学生从代数、几何多角度证明,教师板书梳理:
计算: \[ t_A - t_B = \frac{1}{2}\left(\frac{1}{v_1} + \frac{1}{v_2}\right) - \frac{2}{v_1 + v_2} = \frac{(v_1 - v_2)^2}{2v_1 v_2 (v_1 + v_2)} > 0 \]
因 \(v_1, v_2 > 0\) 且 \(v_1 \ne v_2\),故成立。
要证: \[ \frac{1}{2}\left(\frac{1}{v_1} + \frac{1}{v_2}\right) > \frac{2}{v_1 + v_2} \]
只需证 \((v_1 + v_2)^2 > 4v_1 v_2\),即 \((v_1 - v_2)^2 > 0\),显然成立。
设计意图:代数与几何结合,揭示不等式本质,深化核心素养。
围绕核心不等式,设计四大探究模块:
猜想 n 元形式: \[ \frac{1}{n}\sum_{i=1}^{n} \frac{1}{v_i} > \frac{n}{\sum_{i=1}^{n} v_i} \]
(调和平均数 < 算术平均数)
师生共同梳理:
设疑启思:如何用函数观点分析基本不等式?(为后续学习伏笔)
© 2025 江苏省苏州市星海中学10.23 jshywb | 不等式章节复习课教学设计